Thursday, August 13, 2009

是單身生活選擇了他們 Article 17

據報載,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的女兒,年過50的李瑋玲女士表示選擇單身的原因是不想「圍繞著丈夫而活」,也不要丈夫「圍繞著她而活」。換言之,她實是「無法為配偶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說實話,不曉得當今有多少新一代男女是抱著與李女士相似或類似的心態而保持單身。不過,現代化的一個徵象,確實是個體主體意識的成熟,包括女性,都不再被動地視結婚成家為應然、必然的生命歷程或狀態,更不會乖乖地聽從長輩們的安排而接受盲婚啞嫁。


如此主體意識及其實踐能力——或說「主體性」——的成熟,其實本就是所謂的現代性方案之一,是自西方啟蒙運動以來,結合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等意識形態及體制的全球流布,而逐漸形成一種普世性的觀念及文化「態勢」。


性戀和同性婚姻自由——只是同性戀課題于當時還不是個爭議及關懷重點。


不管怎樣,今天的單身者,顯然是比以往更多了,這表示選擇單身是更為流行的趨勢了嗎?然實際上,「選擇」的提法,很多時候是極具誤導性的,因為今天的「現代人」,雖看似自由,然卻未必「真正的」自由。


比方說我所認識的這一代人,許多大專一畢業,就必須于「殘酷」的職場尋求「立錐之地」。除非于大專時期就開始談著長期而穩定的戀愛,否則一般上是不會那麼快想結婚的,而沒談戀愛的,就更不會考慮之。乃至,有談著戀愛的,畢業后,兩人的關係也未必經得起現實的種種考驗。


偶像劇場景 相當罕見


剛畢業的頭幾年,雖因年輕而「好動」,以及工作未晉入更高一層級的關係,人們比較有閒情和精力去追求並經營「浪漫」,但往往因經濟基礎不行,實在沒 條件談論婚嫁之事,某些男生更是連交女朋友的條件都沒有。這加上社會觀念對于「事業成功」的期盼壓力,以至許多人會把時間和精力更多地用在努力學習和搜尋 發展機會,包括深造。


至于偶像劇裡常見的場景,如白領男女「無端端」地在海灘上奔跑、在山崖上大喊、在河邊放煙花、在海島上看日出、在燈火燦爛的街道上散步整個晚上等,我不敢說現實中不會發生,惟恐怕仍屬相當罕見吧?


一般人總是工作—休息—再工作—再休息,無止境地循環著。「命苦」的連週末禮拜都得趕報告、企劃書、方案、帳目等,連追看偶像劇和發春夢的時間都沒有。


于是5年、10年、15年,咻咻咻地眨眼就過。但過了30歲,職位升級、責任加重,或者生意做大了,一方面「熱情不再」,對「浪漫」的憧憬變淡了, 理性考量更多,遲疑也更多;另一方面則工作更加忙碌,時間和精力更加不夠使用,所以無論婚嫁或戀愛,都是難以敲定,甚至無暇考慮的事。結果,輾轉到了40 歲,一些人還是維持單身。


「不明事理」的人可能會問:那何必如此忙碌呢?然問題是:對于不少新一代男女,恐怕沒有「不忙碌」的自由,除非他已決意脫離現代社會,甘于簡樸、平 淡、平凡的生活。惟如此生活者,會更有結婚成家的可能性嗎?若處于前現代的農業社會,或許可能性很大,但于今天工商業城市的語境中,則未必了,畢竟現今流 行的觀念是把如此的生活哲學視為「不長進」——若不是「墮落」的話,所以恐怕沒多少人願意「委身」來與其共同生活。


競相去達標 惡性循環


總言之,啟蒙以來,所謂的現代人,尤其東亞人(包括華人),的確是更具有其「主體性」了,但看似更自由、更自主、更逍遙的背后,卻是陷入一種無以逃避的集體競相追求「達標」、「素質」、「效率」、「增值」、「成長」、「擴展」、「成功」等「大志」的惡性循環。


這就像在旋轉輪裡使勁奔跑的小倉鼠,看似很有「方向」、有「目的」、有「價值」、有「作為」,然實際上也只不過在原地消耗能量和生命,而且還跑丟了許多更值得探索和珍惜的東西,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如親情、友情、愛情和婚姻等。


之所以,單身是一種選擇嗎?有時候,或者從某個層面來看,的確是。但若從更宏觀、更深層的角度來分析,則未必。因為那是一種現代性所帶來的結構性問 題,不是個人單獨的智慧、意志或力量可以改變的——除非有某種普遍的社會醒覺之下的運動或教育,作為推導制度改造、文化轉型的基礎。


不論怎樣,那些能夠「真正地」選擇單身生活的現代男女,如李瑋玲,還算是挺「幸福」的,值得恭喜——因為相對而言,在于更多的個人,不是他們選擇了單身生活,而是單身生活選擇了他們。


鄭庭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