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农作物及原产部长陈华贵宣布我国计划以“棕油换白米”。引发国际舆论担心亚洲的原产品价格及货币市场可能陷入混乱。
国内粮储亮起红灯
我国领导回归“物物交换”的做法可说是不寻常的,一般上,现代社会中的物物交换只出现在一些极端的、市场交易解决不到的环境里,如伊拉克的“石油换米粮”计划。
做为世界主要棕油生产及出口国,每年还需入口三分之一的白米供内需。如今愿意用棕油与任何国家交换白米,可以显示我们的米库存贮量可能已经到达危机水平,也显示世界米产量可能已经下跌至“有钱也买不到”的局面,才会让我国对原产品正常的交易管道失去信心。
贫者为真正受害者
粮食危机变成全球危机,在国际层面来说,可说是错综复杂、多层面因素造成的。这些导因可能包括富国与穷国签订了不平等的自由贸易条约、各国之间政治角力问题、环境问题、科技问题、人类本身文化习俗的问题。
其实,早在全球性的粮食危机之前,世界各地已经普遍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例子。虽然人类科技文明日新月异,却依然无法解决世界饥饿的问题。以美国为例,粮食产量虽然超过国民的总需求,但还有3500万人口生活在营养不良、粮食不足的环境里,这些挨饿的一群包括大人及小孩。
印度、缅甸等国家虽然贵为产米国,但是,依然每天发生平民百姓饿死街头的事件。
为工业牺牲粮产量
在欧美诸国,当地的汽业工业已经进入环保能源实用阶段,生物燃料在政府的鼓励政策下日渐受落,对谷粮的需求量之高,已被形容为“汽车与人争吃粮食”。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齐格勒曾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料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他认为,农业作物应首先用来应对饥饿现象,而不是生产生物燃料,先进国把数千万吨玉米、大豆转化成乙醇燃料对贫困人口来说绝对是场灾难。
若从一个马来西亚如此天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层面来看,我们难逃全球粮食危机的连锁反应,但国内人为的施政失败、管理不当、执法不严、人民欠缺危机感,也往往造成无谓的浪费及必需品的短缺。
施政不当加剧缺粮
以去年底发生津贴食油短缺的问题为例,很大程度上,与政府一直无法解决棕油成本攀升后、食油生产价格暴涨的问题。还有,执法不严也导致一桶桶的津贴食油遭不法之徒走私出口。
国家领导人须善加管理资源,别总是以为我国少有天灾、资源丰富而沾沾自喜,败家子女的故事听多了,也要懂得汲取别败光家产的经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